V
主页
京东 11.11 红包
谌洪果带读纳斯鲍姆《善的脆弱性》40讲(片段)
发布人
“人,唯其脆弱,才有力量,才有美,才有卓越和高贵。” 本书是纳斯鲍姆的成名作。虽然看上去很厚重,却是关于人的日常生活最基本的问题:人的品格的好坏是否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?感性和理性在好的人类生活中地位如何?作者在古希腊的悲剧与苏格拉底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寻找答案。显而易见,在这位极富影响的女哲人心目中。 带读版本:《善的脆弱性》——古希腊悲剧与哲学中的运气与伦理(The Fragility of Goodness:Luck and Ethics in Greek Tragedy and Philosophy) (美) 纳斯鲍姆 著 译林出版社 2018 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 本书目录: 【导读】人类生活的脆弱性与对正义的寻求 【第一章】运气与伦理 【第一章】运气与伦理 【第二章】埃斯库罗斯与实践冲突 【第三章】索福克勒斯的《安提戈涅》:冲突、视觉与简单化 【第四章】《普罗泰戈拉篇》:一种实践推理的科学 【第五章】《理想国》:真实价值与完美立场 【第六章】阿尔西比亚德斯的讲演:对《会饮篇》的一个解读 【第七章】“这故事不是真的”:《斐德罗篇》中的癫狂、理性与改变论调 【第八章】拯救亚里士多德的现象 【第九章】理性动物与行动的说明 【第十章】非科学的慎思 【第十一章】好的人类生活的脆弱性:活动与灾难 【第十二章】好的人类生活的脆弱性:关系性的善 【第十三章】背叛协定:对欧里庇德斯的《赫卡柏》的一个解释 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 知无知是哲学园,果老师是爱智者。公众号【IGWISE】 “知无知”取自苏格拉底的名言——我知道我一无所知 I know I know nothing
打开封面
下载高清视频
观看高清视频
视频下载器
为什么你凝视深渊,深渊也在凝视你?【知无知×谌洪果 | 三言两语第40期】
从“怀疑人生”说起——谌洪果《现象学十讲》
洪果带读《善的脆弱性》(1)【导读】人类生活的脆弱性与对正义的寻求(Ⅰ)
谌洪果哲思小品(04) 把大选当选美,让政治娱乐化
知无知政治哲学史(第二讲):早期希腊政治思想
洪果带读《善的脆弱性》(40)【第十二章】好的人类生活的脆弱性:关系性的善(Ⅱ)
洪果带读《善的脆弱性》(29)【第八章】拯救亚里士多德的现象(Ⅳ)
谌洪果 | 弥尔顿伟大史诗《失乐园》专题五讲(1)
第三期 | 果老师带读笛卡尔《第一哲学沉思集》(共八期)
不可能的哲学王:柏拉图的叙拉古之旅
洪果带读《善的脆弱性》(16)【第四章】《普罗泰戈拉篇》:一种实践推理的科学(Ⅲ)
洪果带读《善的脆弱性》(3)【导读】人类生活的脆弱性与对正义的寻求(Ⅲ)
果老师带读哲学入门书:《哲学的历程》_05_【第2章】苏格拉底之前的希腊哲学(Ⅰ)
洪果带读《善的脆弱性》(7)【第一章】运气与伦理(Ⅱ)
谌洪果哲思小品(24) 以政治为召唤:激情、责任感和判断力
高贵的谎言和敞亮的理性【知无知×谌洪果 | 三言两语第46期】
果老师带读哲学入门书:《哲学的历程》_11_【第3章】怀疑主义走向成功的关键(Ⅰ)
哲学经典命题新解 | 第2期:万物皆数
洪果带读《善的脆弱性》(4)【导读】人类生活的脆弱性与对正义的寻求(Ⅳ)
谌洪果哲思小品(10) 只有不沉湎于希望当中,才能有希望
洪果带读《善的脆弱性》(21)【第六章】阿尔西比亚德斯的演讲:对《会饮篇》的一个解读(Ⅰ)
红楼梦中贵族精神及其没落的启示
洪果带读《善的脆弱性》(38)【第十一章】好的人类生活的脆弱性:活动与灾难(Ⅱ)
虚无主义是哲学,万事皆空不是哲学
洪果带读《善的脆弱性》(18)【第五章】《理想国》:真实价值与完美立场(Ⅰ)
洪果带读《善的脆弱性》(41)【第十二章】好的人类生活的脆弱性:关系性的善(Ⅲ)
谌洪果哲思小品(25) 卡夫卡式的自由——猴子进化成人的秘密
谌洪果哲思小品(23) 作为一种使命的学术
哲学经典命题新解 | 第1期:水是万物的本原
知无知人文通识解读(003)《我们时代的伦理学》
洪果带读《善的脆弱性》(5)【导读】人类生活的脆弱性与对正义的寻求(Ⅴ)
三言两语(1):好人与坏人
洪果带读《善的脆弱性》(15)【第四章】《普罗泰戈拉篇》:一种实践推理的科学(Ⅱ)
果老师带读哲学入门书:《哲学的历程》_15_【第3章】怀疑主义走向成功的关键(Ⅴ)
知无知人文通识解读(028)《文学理论入门》
洪果带读《善的脆弱性》(44)【第十三章】背叛协定:对欧里庇德斯的《赫卡柏》的一个解释(Ⅱ)
第四期 | 果老师带读笛卡尔《第一哲学沉思集》(共八期)
袁凌 & 谌洪果 | 关于生死的对谈
谌洪果哲思小品(29) 神人的聚会
洪果带读《善的脆弱性》(28)【第八章】拯救亚里士多德的现象(Ⅲ)